学位点介绍
学位点介绍
文章来源:yl6809永利    发布时间:2021-09-06

药学学位点

安徽医科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前身是19265月创办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自建校以来,药学学位点所在的药学学科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之一。药理学作为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956年即开始招收药理学副博士研究生;1978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属高校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获批为药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成为药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5年以来,药理学和毒理学连续5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行列。2019年,药学学科获得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和安徽省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奖补项目资助。2018年,本学位点顺利通过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2022年,本学位点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特色学位点。

目前,本学位点涵盖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及社会药学等主要方向,围绕炎症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本学位点建有抗炎免疫药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药学综合技能实验中心以及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等多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实训训中心。经过六十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本学位点主动契合新药筛选与发现的新趋势,建立了生命过程的小分子调控研究体系和完整的药物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机制研究平台,针对类风湿关节炎、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从机制探讨、生物标志物/靶点发现、先导化合物靶向优化设计、候选化合物导向修饰等方面开展了特色的系列研究。

       ★培养方向

         1:药理学本培养方向主要围绕炎症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探讨抗炎免疫药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新的作用靶点,为揭示疾病的病理本质和创制作用于新靶点的药物提供创新性思路和科学依据,在炎症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病理机制及抗炎免疫药物的细胞信号转导、药物作用靶点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2:药剂学  本培养方向依托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创新药物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等平台,以药物、疫苗靶向递送系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为研究方向。在新型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疫苗免疫佐剂-递送系统的构建,以及应用数学模型定量研究药物的剂量-浓度-效应关系等研究领域形成特色。

          3:药物化学  本培养方向围绕炎症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药物作用靶标,以基于靶标与机制的药物合理设计、活性小分子的合成与构效关系、天然活性分子的结构改造与优化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抗炎、抗肿瘤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发现与结构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合成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药理活性的系列小分子化合物 2000 余个,其中 4-5 个化合物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价值,部分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本学位点是安徽省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为炎症、肿瘤等相关疾病的新药研发建立了药物分子设计、化学合成和基于靶标的活性分子筛选等研究平台。

          4:临床药学本学位点依托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药剂科,以病人为对象,开展药物的临床药动学、治疗药物 TDM 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及体内代谢过程、药效学、生物药剂学等研究,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降低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5:社会与管理药学:  本学位点依托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药剂科,以培养具备扎实的药学、管理学、法学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能够对医药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评估、研究、解决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6:药物分析学:  依托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创新药物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以色谱、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体内微量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分离、分析方法等作为研究方向,本学位点在运用液相色谱-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技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等色谱相关新技术实现复杂体系中痕量药物成分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的检测等领域具有优势。

 

 

 

中药学学位点

 中药学学科是我校传统学科之一,2002年我校中药学获批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0年成为全国首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8年中药学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0年中药药理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2015年顺利通过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专项评估。

安徽是中药资源大省,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校老一辈学者徐叔云教授等就开展了中药臭梧桐、地龙等的研究工作。进入八十年代,针对肝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相关性疾病,从整体、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了白芍总甙、丹皮总甙、黄芪总苷及其单体(黄芪甲苷)的免疫药理学作用,建立了中药抗炎免疫药理研究的多个动物模型,将白芍总甙开发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二类新药。经传承和发展,在新一代学术带头人李俊教授等一批专家的努力下,对我省区域性优势资源药材豹皮樟、野菊花、枇杷叶、鬼针草,以及中医经典名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和当归补血汤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有关豹皮樟、鬼针草等天然药物研究已获 14 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尤其在抗炎免疫相关的中药药理学研究上,形成了学科优势。我校中药学学科总体达到省内一流水平,中药的抗炎免疫药理学处于国内发展的前列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13人,副高职称21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硕士生导师22人。4人获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为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专业背景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中药学学科依托yl6809永利,以“中药学安徽省重点学科”以及“国家中管局中药药理学重点学科”为支撑,形成了以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分析学等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抗炎免疫药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实验室、重大自身免疫性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创新药物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安徽天然药物活性研究省级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标本展示中心等中药学教学、科研平台。

 培养方向

 1.中药化学:本方向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安徽天然药物活性研究省级实验室,安徽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对皖产道地和区域性优势药材开展①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筛选,以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②天然活性成分结构修饰研究,研究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

 2.中药药理学:本方向拥有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学(抗炎免疫)实验室。在传承中药抗炎免疫药理优势的基础上,立足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在炎症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病理机制及抗炎免疫药物的细胞信号转导、药物作用靶点研究方面形成完备系统;在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的引领下,中药神经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3.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本方向遵循传统中医药理论,综合运用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及药物动力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与方法,开展中药经典方剂配伍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研究。

 4.中药资源学:本方向结合安徽省的中药资源大省的特点,针对中药种植以及采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开展种质资源及规范化种植的系统研究。

         5.中药分析学:本方向依托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天然药物活性研究省级实验室,同时建立有yl6809永利分析测试平台。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药的现代临床应用,建立了高通量、高灵敏测定生物样品中痕量药物的微透析-液相色谱-纳米化学发光在线联用新技术,并将此应用于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的研究。